林宇:淺析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的趨勢與策略
摘 要: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了中國職業教育隨企出海。服務國家門類齊全、鏈條完整產業體系的中國職業教育,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中國經驗。同時,也面臨國內外實際辦學條件環境差異大、“走出去”的國際化經驗不足、缺少系統設計和部署等實際困難。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要堅持服務國家戰略、支撐產業發展、保證安全辦學和融入國民教育的方向,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的組織化程度,提升合作成效,打造形成與國際通行職教協議等效可比、多國認可的標準體系。
關鍵詞:職業教育;走出去;校企協同;統籌協調;標準體系
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、校企協同的國際合作機制。近年來,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穩步發展,職業院校海外辦學持續增長。2024年,國內共有27個省份200余所職業院校在70多個國家(地區)舉辦了400多個辦學機構和項目,2025年截至目前相應數字已增至300余所職業院校、80多個國家(地區)、500多個辦學機構和項目。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,以中國方案在境外培養當地學生,緊密服務中資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、服務國家周邊工作需要,逐漸成為教育國際合作的突出亮點,不僅支持了中資企業海外本地化發展、支持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,也有效提升了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。當下,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的機遇與挑戰并存,明晰形勢、分析問題、堅定方向顯得尤為重要。
01
發展機遇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不斷推進背景下,“中國制造”快速走向世界,職業教育出于服務產業的本質追求,自然而然地“教隨產出”,一批“魯班工坊”“絲路學院”“大禹學院”等職業學校海外辦學項目伴隨產業落地相關國家,順應企業需求的同時也鞏固了中資企業的產業優勢,成為中國職業教育的響亮“銘牌”。2024年,懷進鵬部長在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指出,職業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,成為“5I”的教育,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國際。當前,我國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具有相當優勢。
(一)彌補全球職業教育供需“缺口”需要中國經驗
產業數字化、綠色經濟等新趨勢催生新的職業技能需求,東南亞、非洲、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、制造業等領域的發展帶動職業教育需求增長(有研究顯示,經濟相對活躍的東南亞,職業教育僅能提供制造業對同時掌握機械操作和數據分析能力的“數字工匠”需求的40% )。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加劇,勞動力技能短缺,急需引入和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,中國作為減貧成果卓著的最大發展中國家,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的成功快速發展,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經驗。
(二)中資企業海外本土化發展需要中國職業教育
2024 年,我國企業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 2399.3 億元(同比增長 6.5%);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 16,556.5 億元(增長 1.4%),完成營業額 9882.1 億元。作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基礎,中國設備、中國技術、中國管理的應用,需要與之適應的職業教育,即中國標準的職業教育。海外中資企業對本地熟練技術工人的強烈需求,促使企業愿意主動為職業教育機構提供實訓場所、實踐平臺和就業崗位,助推了“校企聯動式”的職教出海。
(三)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化、體系化優勢能夠為企業出海和周邊國家提供支持
中國職業教育經過二十多年快速發展,已經形成與國家門類齊全、鏈條完整的產業體系相配套的人才培養體系(1400多個專業,12萬余個專業點),為現代制造業、現代服務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線輸送了超過70%的新增員工,形成了支持不同行業發展的基本能力。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已累計匯聚1722個專業(群)教學資源庫、12,561門在線精品課程、8571個教師能力提升資源、79,652個虛擬仿真實訓資源,總訪問量82.66億人次;平臺國際版已上線近1.3萬個微課視頻,服務范圍覆蓋23個國家,具備了以數字資源支撐國際化發展的能力。
(四)國家支持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
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,國家鼓勵職業教育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;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要求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;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-2035年)》要求“提升高等教育海外辦學能力,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、校企協同國際合作機制,深耕魯班工坊等品牌”。目前,國內大多數省份均出臺了支持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的鼓勵政策,并相繼推出一批體現本地歷史文化的職教出海品牌。
02
現實困境
當前,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機遇眾多,但要進一步發展,還面臨一些實際困難。
(一)國內外實際辦學條件環境差異大
有數據顯示,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僅 8.86 年,除中東歐國家外的其他國家均比較低,西亞、東南亞、南亞分別為 8.3 年、7.1 年和 5.6 年,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以中等教育為主,基礎教育、職業教育不發達,社會文化和治理與我國差異大且受西方影響深。我國職業教育得益于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,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,與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相匹配的知識能力體系和教育教學體系,要適應在地的文化、社會和學員基礎,特別是構建和形成適合的教學條件、師資隊伍和培養方案,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積累調整。
(二)我國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的國際化經驗不足
我國以高等職業教育崛起為標志的職業教育大發展不過二十幾年,一期“國雙高”建設以來,職業教育才開始比較成規模地“走出去”,且多是學校自主的形式。職業教育境外辦學的法律法規、行政管理、資源渠道,以及需求分析、當地政策、風險研判、運行保障、內容標準、證書文憑、資格認證等均不完善甚至缺失,特別是未與我國對外援建的政策保障和資源投入協調銜接,沒有形成國家層面各部門認可協調、系統配套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。
(三)缺少“全國一盤棋”的系統設計和部署
除了面向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目標方向,其他諸如:統籌國內地方和職業院校資源,避免在境外同一國家和地區的“內卷”式競爭,同時緩解職業學校個體條件有限與我成體系走出去之間的矛盾;系統謀劃從支持我走出去企業,到服務當地民生福祉,到融入引領在地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安排;規劃部署編制適合走出去職業教育的專業標準、教材實訓、條件要求、流程規范等,進而形成多國認可的職業標準框架等方面,還需要國家層面的統籌安排。
03
基本方向
相比普通高等教育的“優質資源引進”“高端合作研究”目標,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更加注重服務國家戰略,為在地的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增值賦能。
(一)要錨定服務國家外交戰略不漂移
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,職業教育與經濟生產、社會生活聯系最為緊密,加強職業教育國際合作,以實際行動助力建設持久和平、普遍安全、共同繁榮、開放包容、清潔美麗的世界,有利于推動全球發展合作,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,這既是職業教育的職能所在,也是時至今日我國職業教育走向世界的發展之需。
(二)要著力支持我走出去企業本地化發展不動搖
“教隨產出、校企協同”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的基本模式、存續之道、價值體現。要充分發揮我國職業教育專業體系完整、緊密服務先進生產力的優勢,以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國際產能合作為主要方向,支持中國裝備、技術、標準支撐的先進生產力在合作國落地發展,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為導向,“宜訓則訓,宜培則培”,促進產業升級、推動民生改善、加快發展繁榮。
(三)要把安全辦學作為一切決策的基本前提
“一帶一路”沿線覆蓋約140國家和地區,發展水平不一、社會復雜多樣,治安水平受政治穩定性、經濟發展水平、宗教民族矛盾、恐怖主義威脅等多重因素影響,呈現“兩極分化”特征。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要強化國別風險評估,“危地不往、亂地不去”,輕資產辦學,充分尊重地方風俗、借力當地教育基礎、背靠我走出去企業,明確具體的安全策略和應急預案,牢牢守住平安底線。
(四)要把中國方案在地化并融入國民教育作為努力方向
一如我國走出去企業的在地化發展,“走出去”的中國職業教育只有將中國經驗與當地的教育基礎、社會發展、民眾需求結合起來,嵌入中國成功的技術、標準、課程,打造基于中國方案、符合當地實際、滿足發展需要、融入國民教育的在地職業教育,通過“你中有我”的改造升級達成信任與認同,才能真正落地生根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04
推進策略
近年來,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經歷了從主動交流、引入合作,到隨企出海、百花齊放的發展過程,要以提升組織化程度為抓手,進一步“優化布局、優化配置,提升質量、提升影響”。
(一)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
在將職業教育納入國家外交大局的基礎上,統籌國家對外援助與職業教育國際合作,加強教育部與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、商務部、外交部、駐外使領館(團)的協商合作,從項目設計階段就注重以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軟實力,支持我國使用對外援助資金向外提供的硬援助,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外援助物項的存續質量、可控程度和援助效果,提升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物質基礎。打通國內職業教育裝備、人員等的國際流動通道。
(二)完善教育領域的規劃部署
研究職業教育服務大國外交布局體系,制定關于規范職業院校境外辦學的意見,明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重點方向、區域任務、基本模式、進程安排,職業院校境外辦學的管理流程、基本條件、質量保障、監督評價等。落實元首外交成果,開展歐美國家合作、深化東南亞國家合作、加強中亞國家合作、實施“未來非洲職業教育計劃”,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品牌。
(三)統籌不同省份的分工協作
各地對標國家戰略對本省對外交流合作的定位,統籌職業教育走出去已成主流,“百花齊放”的同時應加強全國范圍的統籌協調,最大限度避免資源分散與重復建設,形成“優勢互補、錯位發展、協同增效”的“一盤棋”格局。要相對明確不同省份的分工方向,以避免面向相同地區的“內卷”式競爭;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,以消除信息差和分攤合作成本;推動資源整合與成果共享,以激發各地形成合力的積極性。
(四)健全內涵發展的標準規范
職業教育走出去能否成功,根本在于質量,在于人才定位的適合、教學內容的適配、質量保障的有效、培養質量的認可。要明確不同專業領域人才培養的規格標準,有組織地開發與之匹配課程資源,培養培訓能夠高質量實施教學的師資隊伍,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破解傳統的教學困難和資源瓶頸,健全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,探索構建認證體系,形成與國際通行職教協議等效可比、多國認可的標準體系。職業教育“走出去”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必然產物,是推動世界范圍內職業教育普遍發展的寶貴中國經驗。“產教融合、校企協同”始終都是響徹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主旋律,相信隨著國際朋友圈的拓展和穩固、國際產能合作的發展和深化,中國職業教育必將在更多地方更多領域綻放光彩,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。
(作者:林宇,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)